根据用脑习惯,设计简单而有保障的方案。
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:
parent
264d3224ce
commit
8ce9bbac6f
73
timeflow.md
73
timeflow.md
|
@ -1,60 +1,27 @@
|
|||
##时间接口
|
||||
ego模型介绍
|
||||
## 时间接口
|
||||
|
||||
最近几年的很少和朋友见面。一个原因是不愿意吃外面东西,更重要的是时间管理上的变化。
|
||||
|
||||
而对于了解新接口的朋友,其实时间供应更有保障了。
|
||||
每个季度前两个月安排常规工作,第三个月休整和总结。
|
||||
|
||||
###时间预约
|
||||
一提到时间管理,许多人会想到排得满满的时间表。
|
||||
### 模版
|
||||
不制定固定内容的计划,而是每天早起根据身心状况绑定模版。
|
||||
|
||||
其实我只记录对外交流时间,对独自工作不做计划。因为按我自己的评价标准,过去最有价值的成就都是不期而至的。在无法预料的时间地点,积累的素材突然联系起来,思路一下子就贯通了。而特意安排的时间收获却越来越少。
|
||||
* 模版一:用于状态较低的三分之二日子。由30~90分钟的时间片组成的单天模版,分配到活跃项目完成基本工作。
|
||||
* 模版二:用于状态较好的三分之一日子。有两个三小时时间片的单天模版,选择最多两个项目,整理工作重点、难点,对外发布并发起讨论。
|
||||
* 模版三:占用连续五个模版二的日子,时长约半个月的模版。工作出现重要突破时启用。
|
||||
* 特定:用于外勤(日)、每季度第三月的集结(周)。
|
||||
|
||||
为了在状态来临时能立即调出资料、进入沉思,而思考结果要有效地组织起来、投入运用,我决定围绕它的规律重新组织自己。
|
||||
### 会友
|
||||
* 旅行和会友尽量安排在每季度第三月。
|
||||
* 每季度前两月里,模版二、三只保留成果相关的交流,其它约定失效。
|
||||
* 模版三可以去专门据点。
|
||||
* 开辟更专业的交流场合。
|
||||
|
||||
简而言之,我设计了一套层次化的方法。根据当前状态选择合适的难度,调出较浅一层的资料笔记,细读后做出更深一层的决策。这些决策投入实践后形成新的原始记录,从浅到深推动下一轮迭代。
|
||||
### 软件
|
||||
先手工管理,稳定后再写代码。
|
||||
常见的GTD功能尽量简化,提示+自选。
|
||||
|
||||
显然,对外交流只能陈述已有的结果,而不能在交流中强行进入深度思考。为了便于对外交流,我根据以往记录估算了一下时间:每深入一层,适合的时间大概会减到四分之一。也就是说,一个耗时一天的第二层问题,大概会在四天的第一层工作中找到适合它的时间,那就至少要约在五天后讨论结果。如果它是第四层问题,要预留85倍时间(85=64+16+4+1)。
|
||||
|
||||
为了保护珍稀时间我把任务划分为四类,设置四个资源池。除非是某个资源池的共享者,调动资源就需要承担成本。它们的时间成本定在1:4:16:64,更详细的信息在[ego模型](https://github.com/hyg/ego/blob/master/ego.com.md)
|
||||
中。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和预算。
|
||||
|
||||
###交流内容
|
||||
只有极少数朋友能够联手探索、共同总结,大部分只想听现成的解决方案。
|
||||
联手探索的要安排实践时间;其他的可以直接探讨方案,只是要稍微注意下效率。
|
||||
|
||||
为什么要注意效率呢,因为常识能解决的就不是问题,所谓问题,就是按习惯去处理会搞砸。而扭转习惯需要一定次数的重复,重复就涉及效率。
|
||||
|
||||
重复次数不到有许多表现。
|
||||
懦弱的人会转移话题,然后又再次试探。直接一些的会问:有没有不改这个习惯(or 代价更小)的办法?而最糟糕的是下意识地阻塞信息、剪裁记录,他们既想延续形式上的讨论,又害怕听到解决方案。
|
||||
其实每个人的问题都卡在他的极限,背后都是顽固的习惯。重复十次很正常,终生循环也不奇怪,不然怎么叫做极限呢。三五次就突破极限已经十分罕见。
|
||||
|
||||
寻找代价更小的方案是人之常情。有的人重复次数少,究其原因是能给定一个合理期限,到期则择优实施。突破极限取决于能否把外界压力传递到自己的行为上。
|
||||
|
||||
交流效率,就在于准确地识别对方的状况。
|
||||
重复次数未到,增加讨论时间是没用的。如果不及时打住,只会听到越来越可笑的理由。极少数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实习项目,帮助新手体验改进方案。但既然幻想着代价更小的方案就很难真心参与,最终效果都不理想。
|
||||
|
||||
所以,现在我控制方法是这样的: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真正值得交流的难题,大多不会有绝对可靠的理论,连可参考的案例都非常稀缺。这个层次的交流主要是收集第一手的实践记录,使用它们延长自己的知识参照系、从互锁矛盾中理出主次,运用到实战中提高胜率。
|
||||
真正的交流只发生在联手探索的朋友之间,他们是不存在重复问题的。
|
||||
|
||||
###具体安排
|
||||
今后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几个产品上:
|
||||
|
||||
* infra:下一代共同体的基础设施,包括协作网络、信任网络、联合提货权。
|
||||
* PSMD:线下的共同体建模与实施。
|
||||
* ITW:人机协同能力的实训。
|
||||
* Case:中药方分享平台。
|
||||
|
||||
除了合作方约定会面时见外,都根据当天状况投放。为此我已简化后勤。
|
||||
|
||||
每年春秋我会各安排一次封闭交流,与朋友共同整理半年来的收获。有原创模型和第一手实践记录的朋友可以在七月份后通过[俱乐部](https://github.com/hyg/ego/blob/master/club.com.md)报名,使用外来模型遇到困难的可以通过[PSMD项目](https://github.com/xuemen/PSMD/blob/master/com.md)报名。
|
||||
|
||||
有问题、有实践、有记录但没时间一起整理的,可以在线交流。在我看来,共同成长仅次于共同成就,是人际关系的基础。
|
||||
|
||||
有具体问题、有相关材料的可以在线提出要约,然后按问题类别约定讨论时间。而无法明确提出问题、也没有相关记录的,以后我不安排时间去听了。
|
||||
|
||||
以上安排会逐渐转入软件管理。不仅时间管理,收支也会围绕这套方法重新组织。也就是说,各资源池的资源都是收费的,具体方案见各模型文件。
|
||||
* 数据对外公布。
|
||||
* 根据概率估算进度、成果发布时间。
|
||||
* 项目契约中明确延期处罚,按概率加出时间片成本。计划外占用的须结算,赔给各项目。
|
||||
* 健康相关的统计和匿名、付费的顾问接口。
|
BIN
timeflow.png
BIN
timeflow.png
Binary file not shown.
Before Width: | Height: | Size: 38 KiB |
Loading…
Reference in New Issu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