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5 KiB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91ac304010008s0.html
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打分 (2007-05-12 22:22:10)
大家在填写(或者请老师填写)知识结构表时,或多或少会碰到“打分依据”这个问题。我们目前暂时约定统一的填写数值是: 0:没学懂;1-能解易题;2-能解难题
但是“难”、“易”之间怎么划分呢?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分数。
【作业】 老师留的课后作业即使打分也是很粗略的:简单的五分制、打勾/勾点/打叉 、优良中差、very good/good/...、......因为对作业的评价主要反馈给同学,主要用途是安排自学、补习,只要标识出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即可。
【检验考试】 检验考试用于检查同学之间、班级之间的学习情况,考试的性质决定了分数的差距反映的是教学努力的差距。考试卷中的题目通常有固定分数值,答卷的分数就是答对题目的分数之和。定分的主要原则是: 一、越高的分数,蕴含的教育和学习的努力越大;(对于“标准程度”的天赋) 二、相同的分数差距,尽可能代表相同的教育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差距。(事实上少有纯粹的检验考试,往往也糅合了甄选考试的原则,虽然有矛盾但也是无奈的选择。)
【甄选考试】 为了分配升学资格而安排的中考、高考,是为下一个教育阶段甄选人才服务的。定分的主要原则有两条: 一、分数越高越适合下一阶段的学习; 二、同一分数上的人数越少越好。(如果一个分数上的人数多了,就给甄选带来困难,因此要设法在第一条原则的前提下让成绩分散) 甄选考试的命题和定分,往往需要引用大量的历史数据。有的甄选考试也会使用浮动分数制--一道题的分数根据答对打错的比例而推算,而不在考前指定。
大家看,检验考试并不担心出现大量分数并列,而甄选考试并不在乎分数差距背后的血汗是否均等...感兴趣的话还可以从这三种打分依据中对比出更多的内容,但我们今天再展开讨论就跑题了。
根据《学而不问则忙》的原意,填写《知识结构表》应该使用什么打分原则呢?我们先回顾一下《知识结构表》的用途: 一、使教育投资(包括时间和金钱)更加理性,更有针对性; 二、寻找更吻合的学伴,促进有效的交流,降低孩子校外学习的孤独感。
就第一个目的而言,【作业】的打分原则就足够了;第二个目的更接近【甄选考试】的打分原则。从现实条件来看,大部分家庭应选择【作业】的粗略打分。如果能够在一两个小时内,一气呵成地调阅过去的作业本和考卷,填写《知识结构表》时的整体平衡是相当好的,而且题量远远超过一次大考,因此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题目用于判断,所以说选定近期的补习目标是绰绰有余的。
好了,如果老师还在向你追问“打分依据”,你可以让他这样打分: 0:重点补习;1:需要补习;2-不必补习。 如果再结合家庭的经济情况和同学在这个科目上的时间分配,可以具体规定三个分数的比例,余下的事情老师会处理的。
相关链接: 学而不问则忙 一 学而不问则忙 二 学而不问则忙 三 学而不问则忙 四 知识结构表(带样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