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/edu/学而不问则忙.2.20070504.201134.md

26 lines
3.8 KiB
Markdown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91ac304010008oi.html
学而不问则忙 之二 (2007-05-04 20:11:34)
先解释一下,昨天的帖子中提到需要用一半的时间进行“问”,指的是课余时间的一半,前提是孩子已经在学校接受了完整而系统的课堂讲授。
另外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老教师的“问”不能用现成的试卷来代替。
拿数学课作为例子,初中高中的教材大约都有一百个小节,每节通常需要讲好几堂课,包含好几个知识点。即使每小节只考两道题,每道题解题时间三分钟,用现成的试卷来“问”一遍毕业前的孩子的话,大约需要十个小时。
另一方面,孩子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不断变化的,比如每周都学习新的知识;每当学习新知识点时用到的老知识点,多半有所巩固提高;而大部分老知识点总在不断地遗忘。
一方面普查一遍题量大,耗费时间长;一方面孩子的知识掌握每周都在变化。所以说仅仅通过纸面的作业或者试卷去准确判断孩子的知识结构,是不可行的。而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双向交流,结合历史上相似案例可以快速捕捉到孩子的知识结构特征,选择弱点后用适当的“问”来印证,这个过程是固定命题的卷子难以取代的。
今天讲讲具体应该怎么问,我们限定一下问题范围:怎么问出孩子最需要补充的三五个知识点--这大约是一个晚上可以补习的份量。
根据对孩子了解程度的不同,头几个问题有多种选择,知道他弱项的可以直接问,不知道的可以先了解大致的排名情况,然后从同年级情况选择入手点。对于快速正确回答的孩子,可以在同一知识点上增加难度,增加应用灵活度;对于回答错误或者举棋不定的情况,可以降低难度、切分题目环节、转问母知识点、转问同类解题思路的其它题......来探问他的实际漏洞,一般都能发现他的弱点。
对于中上水平的同学,通常在新解题方法和多知识点结合的问题上熟练程度不足,可以补充一些例题,温习常见的联合出题知识点概念,再逐步扶持孩子独立解题。对于中下水平的孩子,容易在知识点本身(包括母知识点)的理解不准确,就需要从基本概念开始补充。
通常选择需要温习的三五个知识点需要将近一个小时,然后趁孩子印象深刻时抓紧补充,这个晚上的效果会非常好。
这样的“问”,有经验的老教师当然是最佳选择,但同学或者家长也是可以自己进行的。需要准备的材料有:
一、一本习题书,需要有展开讲解的解题步骤;
二、一本讲解各种解题方法技巧的参考书;
三、自制一张打分表,包含已经学过的小节(知识点)。
这个“问”的过程要坚持几项工作:
一、坚持每道错题必须明确出现失误的步骤,每个失误必须确定是概念不清还是解题方法不熟练,概念不清的必须明确标出关联的小节(知识点)。
二、坚持为每个被“问”到的小节(知识点)做记录,可以根据掌握程度记上分,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分得很细,同学或者家长至少可以分:不懂、能解易题、能解难题三档吧。
三、对于做错的题要根据“降低难度、切分题目环节、转问母知识点、转问同类解题思路的其它题”的方法选下一道,有多道题选上的记录一下,依次去做。
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过程,实际情况往往灵活得多,但它可以帮助孩子在没有老师时,通过不到一个小时的自测找到最需要补充的三五个知识点,长期坚持的话整张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整体状况,孩子的“学”自然就有针对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