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5 KiB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91ac304010008o6.html
学而不问则忙 (2007-05-03 22:38:40)
和过去相比,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更重了,大部分同学都很自觉,很努力。和过去相比,现在家庭的购买力更强了,在教育上更敢投资,孩子的资料基本不缺。同学们最主要的困难就是“时间不够”,而且购买力越强的家庭,越努力的孩子,时间越不够。
在补习时孩子主要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带着问题的,他们很清楚自己哪里没有学明白,对老师不停地提问直到弄懂;另一种是提不出问题的,这样的同学就需要老师来提问,这往往要耗费老师大量的时间精力。现实中“时间不够用”的通常是后一种同学。
我们观察了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,他们给提不出问题的同学补习时非常注重提问,这个提问不能用成型的卷子来代替,因为老教师一边问一边选择后面的提问方向,一步一步地了解到孩子的弱点,然后才开始讲授。在大部分情况下,“问”的时间占到50%甚至更多,并不比“讲”的时间少。您可别小看这个“问”的环节,老教师半个小时的“问”,比学生做十个小时的卷子更能暴露问题。 相信许多家长在小学低年级时都有自己给孩子补课的经历,可以回忆一下时间的分配。
到了中学家长直接补习有一定困难,这时候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自学。对于会问的孩子这不是大问题,他们已经习惯于自己问自己,然后问老师这一学习方法。但不会提问的孩子,这时候成绩容易下滑,即使大幅度增加温习时间也无济于事。或者请的家教经验不足,“问”的功力不够深厚,效果也不理想。
对于后一种情形,家长一定要清楚:解决“忙”的问题,最关键还是“问”,而不是“读”,一旦“问”出弱点来,孩子自然就不“忙”了。 每个科目的情况不同,像数学的课后自学一般需要安排一半时间用于“问”,另一半时间足够“学”了。如果“问”的时间不能保证,习惯没有培养成型,“学”的时间没有针对性,那多半是“忙不过来”的。
总结起来,如果孩子总是“忙不过来”,那么家长需要: 一、培养孩子“问”的习惯和技巧; 二、保证“学”的资源和投入,让孩子问完之后能尽快进补。 这两个任务做好之后,孩子就不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