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/edu/学而不问则忙.4.20070506.195852.md

4.0 KiB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91ac304010008pc.html

学而不问则忙 之四 (2007-05-06 19:58:52)

五一假期快结束了,今天是“学而不问则忙”的最后一贴。 前面讲到高效的家庭教育是“外科手术式”的“按需教育”,应该先检查出同学需要补充的知识点,而且负责检查的“问”老师和负责补习的“学”老师最好分开安排。最简单的情况,应由同学自己“问”,由学校任课老师提供“学”。但家长应承担调度协调的任务,了解知识结构表填写情况,还要尽可能准备充足的例题和“微课程”。

今天我们探讨如何选择“学伴”,中学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,自我管理能力不如成年人,单独学习时间长了效率容易下降,而许多忙碌的家长往往分身乏术,不能长期陪伴孩子的课余学习。如果能找到水平相当、进度相似的同学作伴,交流“学”的资源和心得,共享“问”的结果,家长只需要定期对比检查,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鞭策,效果会远远好于孤独的学习。

学校受客观条件制约必须按班级授课,大部分还不能根据各科目学习情况分班分组、安排座位。这种情况下同学之间的好友关系主要受性格、爱好甚至上学路径所影响,并不一定适合在“按需教育”阶段作为同学。

从实践情况看,效果最理想的“学伴”是知识结构的长短板块相似的同学,这里的长短板不是指科目强弱,要细化到具体知识点,至少到教材中的具体小节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照习题本,看错题的分布是否相似。错题本相似的同学,往往在非智力因素上也很接近,他们的交流效果远远超出他人预期。

孩子在真实世界中的接触面很有限,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互联网更方便地交换知识结构表和错题本,借助大家的力量把“按需教育”环境的最后一环--“学伴”补齐?为了方便大家交换资料我在新浪创建了“按需教育”博客圈,请有意参与的同学和家长加入一下。五一后我们一起制定统一的表格结构,以便大家交换分享。

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。 有—个农夫经常是南瓜大赛的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,但每次得奖之后,他都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。有一位邻居很诧异地问他,“你的奖项得来不易,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,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?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因而超越你的吗?” 这位农夫回答:“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,帮助大家,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。如果我将得奖的种子私藏,你们在南瓜品种的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,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传播过来,我必须在防范外来花粉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啊。”

每位同学都在不停受到他的同学、朋友的影响,所以好的经验一定要及时和身边的朋友分享。事实上经常接触的朋友在大考的竞争对手中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,小环境的成员越优秀,自己用在真正学习上的时间效率越高,这个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想明白。

最后是大总结,我相信信息技术已经使“外科手术式”的“按需教育”成为可能,您需要做的是: 一、加入“按需教育”博客圈,使用共同设计的知识结构表和错题本; 二、定期检查同学的知识结构,用一小时时间找出最需要补充的三五个知识点,重点科目应做到每周一次; 三、准备充足的、细分到知识点的、便于检索的例题和“微课程”,使同学可以及时补充“养分”; 四、寻找错题本相似的“学伴”,在交流中共同进步; 五、请家教时单独请一名“问”老师,专职负责检查知识结构。 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一两周时间,希望能帮助同学在更少的时间内踏踏实实地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