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6 KiB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91ac3040100dwz0.html
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是知识私有化 (2009-07-27 13:54:44)
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,改善他的生活品质。 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,人们从教育工作者那里找不到什么可信赖的答案,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私有化的社会规则。
我们先从公司法、专利法看看现行的游戏规则:一种新知识出现后要么作为商业秘密保留,要么通过专利法公布其所有权(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拥有)。然后这些私有知识必须货币化才能交易、许可、入股,转变成收入。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,如果一名知识创造者不遵循游戏规则,则他将失去继续创新的经费;如果一个国家不施行知识的私有化、资本化,则缺乏国际竞争力。 于是,社会被迫分成知识垄断阶层和公有知识阶层。前者会选择精英进行内部培训,扩大私有知识的总量,渗透到后者的生活中获得利润;而后者只需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私有知识(或包含私有知识的工具),他们的工作、生活中是”被剪裁“过的,处处借助于别人的私有知识,动辄越界受罚。
作为公共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,他们本身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先进知识,本身的生活体验恰恰是被剪裁过的,自然也难以回答如何培养全面发展这样的问题。
作为明智的家长,应该把公共教育人员作为基础知识的来源,另外为孩子开辟职业发展的教育。比如,现在的发明专利有效期二十年,孩子本科毕业五年内失效的专利,应当在他出生到入小学期间申报并且全文公开。孩子有十几年时间在辅助下阅读这些私有知识,并且以此为依据向学校教师提出教学要求。 理工科的专利如此,商业、文艺也是如此,不想孩子失业,就从一开始按照职业要求去安排他的教育。 除非您确信知识私有化的规则将会改变,否则就应该把孩子培养为创造知识,剪裁别人生活的人,以获得最大的全面发展。
作为教育研究者,应当分出相当一部分人力去研究如何压缩私有知识,拓宽公有知识。并根据每位学习者将要面临的生活处境,教会他低成本的利用私有知识,裨益自身的生活品质。 这对教育者的要求很高,但自从国策变革以后,这已经不可推卸地成为教育工作的固有部分。如不能拓宽孩子自由求知、成长的空间,则无法立足于教育行业,而只能从事日益陈旧的知识灌输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