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/edu/整理思路.20081206.120008.md

3.2 KiB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91ac3040100b9el.html

整理思路 (2008-12-06 12:00:08)

今天得一友人来访,要求我总结一下对教育市场的看法,并一一追问、推敲。 感谢他,帮我梳理了郁结两年的思绪。

一、大致阶段 八十年代开始主要普及硬件,包括电视机、计算机、录像机、投影仪;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普及计算机多媒体硬件,随后开始推广多媒体课件;两千年之后网络教育开始盛行。 第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建立了各级电教站、信息中心; 第二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开辟了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市场; 第三个标志性的事件是非典时期推出的网校模式。 多媒体光盘和资源陈列型网校在零六年后基本都走下坡路(其实一直走下坡路,只是到零六年开始现金出现问题开始寻找出路)。新阶段的新产品形态,正准备破茧而出。

二、资源类产品 教学资源类产品属于出版业的范畴。 举一个例子,如果一个医生给病人诊断治病的过程,录制下来作为视频文件,最常见的用途是给医学院学生作为学习参考资料,按照参考书(光盘)收费还算正常。如果要把这个视频给另一个病人看,然后收取治疗费(挂号费?),这是没有依据的事情。把海量的治病视频给病人随意调用,也是不能收取治疗费的,顶多收一个图书馆音像室的门票费。 现在教育市场还没有走出这个误区:制作出版物(包括文、图、音像制品),却不愿意按照出版物收费,而期望卖出学费的价格来。 一个原因是教学资源类产品的策划人缺乏市场判断力,往往将局部的、阶段性的需求误判为普遍的、长期的,因而在销量(发行量)的预计上有数量级上的失误,导致推出后碰壁,然后铤而走险,使用礼品或者保健品的行销手段去求活路。打个比方,我也会阶段性的口渴,但只要稍微做一下市场调研,我不会轻易决定去开一家矿泉水厂。 事实上出版物的制作成本和复制成本的比值,决定了它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,而不是当作奢侈品来包装。

三、中介类产品 一对一家教、网络辅导这些“热门”服务,大部分是教学中介。 中介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私下成交,所以只能收取第一笔佣金,很难持续收费。 中介和学校的区别在哪里呢,学校除了教师,还有校长、教研组、班主任、教务处等一整套班子,它能在教师和学生流动的情况下,保障教学持续地运转,保持可信的教学质量。中介没有这方面投入,也没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家教的支撑班子,他们手里最宝贵的资源,无非是一个教师清单和有一定访问量的网站或电话。 所以教师离开中介,教学质量不会下降。而教师不敢离开学校,即使他的收入主要靠校外家教。 有一种特例,就是把一个地区的优质师资一次性垄断,签上排外的协议而且监控到位,迫使家长到这里来高消费。不过很少有这种实力。

我们还谈了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,我会逐步整理上传。